华严经在线网

五台山——自然和文化珠联璧合的名山胜境

发布时间:2019-09-23 09:55:34作者:华严经在线网
写在五台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之际

  五台山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和清凉胜境,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其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在我省尚属首次。值此五台山申遗工作的关键时刻,本报刊出忻州市市长李平社的文章,旨在从一个较为独特新颖的角度科学解读,使读者对五台山的整体价值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五台山是地球演进的见证,是珍稀生物的宝库,是文殊信仰的中心,是古建艺术的殿堂,是自然和文化珠联璧合的名山胜境。

\

  走进五台山,是一种机缘。2008年初,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到忻州工作。到任后面临的一项重点工作,便是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五台山的价值和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内,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千米,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五峰之中,坡缓沟阔,名曰台怀。五峰并列,恰如五指半收,迎天而耸,最高海拔3061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完美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台山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蟠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可以说,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台山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

  五台山生态独特,生物多样,是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五台山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夏短而凉爽,冬长而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山顶年平均温度零下2℃,无霜期72天左右,年降雨量近960毫米,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中降雨比较多的地区。尤其每年的7—8月份,平均气温15—20℃,盛夏时亦可偶见降雪,正所谓“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因此,五台山亦称清凉山,被誉为清凉胜境,是理想的避暑场所。五台山水源丰富,溪泉很多,终年不竭,鸣泉潺潺,清淳甜润,著名的有清凉泉、甘露泉、卓锡泉、龙泉、玉泉、般若泉。更奇特的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涧涧流瀑,汇聚成池,形成高悬如镜的天池,较大的有黑龙池、玉花池、澡浴池、太华池,池水清澈,波光潋滟,恍若明珠,令人心旷神怡。五台山草地面积广阔,总面积84391公顷的山地草甸生态系统是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并且相对稳定的典型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植被类型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为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绿针叶林及林间草甸、夏绿阔叶林草灌丛、旱牛灌木草丛。五台山共有维管束植物103科、459属、1019种,种类繁多,四季皆有。其中金莲花、迎红杜鹃,被有关专家认定为国内独有。五台山有鸟类16目、36科、142种,其中金雕、白鹳、黑鹳、白肩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头鹤、丹顶鹤、大鸨等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五台山海拔1000—3061米的山地昆虫共有2000多种,目前资料记载的486种,包括20多个昆虫新种。因此,五台山是北方高寒地区极为罕见的绿色宝库。

  五台山文化博大精深,佛教地位尊崇,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千百年来,文殊信仰作为一种文化,自印度进入后,以五台山为中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信者众多,经过中外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近两千年的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早在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佛教就开始传入五台山,并建有大孚灵鹫寺(显通寺前身),是中国最早的两座寺庙之一。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由于佛教界认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又是释迦牟尼的首席菩萨,为显密诸宗所崇奉,于是五台山就形成了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显密并行、诸宗竞秀、青庙和黄庙、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成为中国最早的汉藏佛教圣地,受到汉、藏、蒙、满等各民族佛教徒的无比尊崇。五台佛国还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开始成了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信众,都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正因如此,五台山当之无愧地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列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目前,五台山共有44座宗教活动场所,有僧尼5600余人。无疑,五台山作为中国圣迹最早、地位最高、教派最全、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从宗教的角度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五台山古建密集,文物荟萃,是异彩纷呈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兴起,五台山保存下了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拥有大量国家级、省级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目前,五台山共有7个朝代的寺院68座,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庙建筑精品有唐建南禅寺大殿、唐建佛光寺东大殿、元建广济寺、明清建筑显通寺,以及延庆寺、塔院寺、殊像寺、碧山寺、圆照寺、罗侯寺、菩萨顶等。五台山的150余座佛塔是古代建筑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国内现存古塔中类型较多的地区之一,砖结构、石结构、铜结构、铁结构、木结构,方形、圆形、尖锥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多层式、金刚宝座式,形制繁多,应有尽有。塔建时间最早的是佛光寺祖师塔,是国内仅存的2座北魏(公元386—534年)古塔之一。五台山还是雕塑艺术的世界。其中的佛像雕塑,在吸收融汇外来佛教艺术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迄今保存完好的佛像146000多尊。牌楼和影壁是清代至民国时期五台山的一大特色建筑。菩萨顶、塔院寺、碧山寺、显通寺、殊像寺的木结构牌楼高大雄伟,雍容华贵;古佛寺、南山寺、龙泉寺的石结构牌楼通体白色,雕刻精致,是石雕艺术的精品;尊胜寺、南山寺、龙泉寺、普化寺的影壁雄大舒展,雕镂精细,是砖石艺术精品,也是佛寺建筑布局园林化的产物。此外,每一处寺院,每一处殿宇,每一孔石窟,每一座牌楼,以至每一尊佛像,每一件法器,甚至每一块砖、瓦、木、石,都采用了雕塑艺术,精品甚多,给人以美的享受。五台山壁画是又一艺术宝库。佛光寺大佛殿壁画是唐代壁画之珍品,是唐代壁画的代表作,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五台山还是碑碣的海洋。现存碑碣1066块,最古老的有唐代清凉寺碑,元代以后,历代皆有,尤以康熙、乾隆御制碑文最多。这些碑文为研究历代寺庙建筑及佛教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五台山佛教音乐源远流长,有明显的风格和特点,是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北魏时,就盛行《华严经》的呗赞、转读。唐宋以来,佛教音乐吸收了文化杂剧曲牌和民歌、民间器乐曲,使之更加丰富。流传至今的佛教音乐,有青庙曲牌共5部47首,黄庙曲牌共3部40首。五台山金刚舞蹈,是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种舞蹈,由西藏传入,藏传佛教称“跳布扎”,为广大佛教徒和群众喜闻乐见,也使外地旅游者叹为观止。所有这些文化遗存,都全方位见证了近2000年间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演变及其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过程,为已消逝的中国皇家道场文化和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殊信仰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正是基于以上几大特点,五台山当之无愧地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基本条件。申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它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五台山自然文化遗产,有利于五台山国际旅游品牌的确立,更是使五台山昂起龙头,带动我省、我市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自2002年五台山着手准备申报世界遗产以来,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严格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从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不断采纳应用先进方法和成果,不断增强行政管理和保护能力,不断强化依靠法律法规的手段等四个层面加强了对五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具体抓了规范旅游秩序,强化宗教活动管理,扎实开展综合整治,全面加强五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质遗迹、森林和野生动物、台顶等方面的保护和管理,促进了五台山景区的质量提升。2008年1月17日将五台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文本正式递交了世界遗产中心,等待专家来山考察。

  五台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热忱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五台山朝山拜佛,热切期盼世界各地的朋友来五台山旅游观光。(来源:山西日报;忻州市市长 李平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