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在线网

净宗法语大观 序

发布时间:2019-11-06 09:56:54作者:华严经在线网
《净宗法语大观》序一我等凡夫,今生幸得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归投佛教,为佛弟子,发心修行。总的来说,须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三学能令我等断烦恼、证涅槃,所以称“无漏”。一切修学,皆以戒为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修学佛教一切法门的法则和要求。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当然也毫不例外。如《观经》言,净宗行者,当修三福,名为净业。三福者: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弥陀经》要求行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乃至从“事一心”达“理一心”而能所双亡,深达实相,获证念佛三昧。是皆不出修行一切佛法总的要求和通途常规的法则之外。净土法门之所以异于通途法门而被称为“特别法门”或“易行道”者,盖在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慈悲大愿接引众生,而众生则以至诚恳切求生净土的愿望,与阿弥陀佛互为感召,乃得成就见思惑业犹未断除的凡夫众生,亦得往生净土的不可思议的奇特之事。这一不可思议奇特之事,主要在于如《弥陀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译“不退转”。是即一得往生西方净土,便能证得“不退转”。不退转有三义:一、位不退转(入圣位);二、行不退转(大乘行);三、念不退转(证法身)。对于我等凡夫来说,首先是“位不退转”,最最至关切要!“位不退转”,位,即超脱凡位而入于圣位(此圣位是就三界内藏通二教说),便是了脱了三界(欲、色、无色界)内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的“分段生死”(对界外的“行不退、念不退”过程中的“变易生死”,故说界内为“分段生死”),长揖三界,永别六道,而更不退转。要知道,超脱三界生死,对于发心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是最不容易解决的一关,当然这是必须突破的一关!说了生脱死是最重要的一关,其意在于:吾人学佛修行,如果今生不能了脱生死,则必定随业受报,即使转生人天,痴福享尽,依旧堕落,苦海茫茫,莫测边涯。说生死问题是最不容易解决的,其意为:即使修行到了发明心地、大彻大悟的地步,倘若见思惑没有断除,便仍然不能超脱生死。断了见惑,方证初果(须陀洹),尚有欲界九品思惑,为断欲界前六品思惑,须经六番生死,方证二果(斯陀含),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须经一番生死,方证三果(阿那含),犹有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须于色界上五净居天(五不还天)经历长时,方得断尽,乃证四果(阿罗汉),至此,方得彻底了脱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最不容易,简直是不可望亦不可及的。明白了以上两重意思,分段生死这一关,今生必须突破的意义,则不言自明。佛度众生,最为切要处,便是首先救拔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世间一切众苦,无过于生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的通途”,古德早垂明训。而欲求得现生了脱生死,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夫来说,若舍弃净土一法,吾人不知其更有如何良策矣!大安法师早岁以来,笃修净土,深谙法门利害,洞察出苦要径,十五年前,苦口婆心便为大家拈出《净宗法语大观》一书,普应群机,今复再版。本书体系大成,条目清晰,读者观之,顿了于心。起信立愿,精进念佛,则净土之生,万无一失。无量劫来,大事因缘,成办于是。如西斋诗曰:“凡夫到此皆成圣,不历僧祇道果圆。”何幸如之!谨序。传 印 2008年5月1日序二人身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组合,即物质与精神结合之体。一旦六大分离,前五各归其自,第六识大(精神)何往?为此,我佛慈悲,依据人们根性多异,因缘不一,示出众多修行法门,令人有所究竟完善归宿之处,故有千经万论流传于世!法门虽多,但从人们行持而言,不出自力、他力二种。自力:是指行人从禅观等众多法门之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学修,依据自修之力,层层破惑,步步上证,最终达到微细无明断尽,彻底解脱。此犹人们出外远行,依靠自身之力一步一步前进,到达目的之地,实在费时、费力又费难,故称难行道。他力(实际是自他二力结合):是言行人确定弥陀净土唯一法门,凭念佛号功德,仰仗弥陀慈悲愿力,临终蒙佛接引生西,即证“不退转”位,于净土获得彻底解脱。此如人们出外远行,依靠办妥手续,乘上先进交通工具,省时、省力,轻易到达目的之地,为易行道。所以他力一门,自从东晋慧远大师(334-416)于庐山般若台精舍结社念佛,与同道一百二十三人在弥陀圣像之前,共同发愿,期生西方以来,历一千六百年许,其间虽有起伏,但从总体而言,一直盛行,信众普遍,往生者难计其数!净土法门,以《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三经(或加《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为五经)一论为根本典据,用信、愿、行为纲为宗。信者,深信娑婆生死苦恼,净土解脱自在;愿者,切愿离弃娑婆,往生净土;行者,诚念弥陀佛号,终满所愿,毕证所信。念佛是正行,讽诵经咒,修福善举,利益人群等为助行,正助兼愿,二言双修,必不可少,但以正行为主。在《大观》第五编《净土资粮—行门·念佛方法》之中,引有《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经文特殊一目,诚为正行肯綮点示之至要妙法。据此,行人只要信愿具足,万缘放下,心意口舌念持弥陀佛号,耳闻历历,耳、舌、意三根随念收摄;鼻息随口呼吸念佛,端身正坐,眼帘下垂,眼、鼻、身三根亦随念摄。六根都摄,唯佛是念,相续不断,即谓“净念相继”。如此以达一心不乱,进入念佛三昧,临终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弥陀净土。大安法师善根具足,早在十五年前(1993年),现居士身于经贸大学、中国佛学院任教时,就深入研究弥陀净土有关典籍,以其根本经典为中心,恭谨依从四十余部佛经言教和一百一十余部论著,录出相关法要,逐段择难注释,将文言原文译成语体,按缘起、极乐依正庄严和净土资粮等编次,汇成三十八万余言之《净宗法语大观》,次年出版流通,甚受广大读者欢迎。七年后(2001年),安法师即发心投依庐山东林方丈上传下印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既而受具,于支提山华严寺掩关专修。越两载(2003年),遵从师长传老意愿,驻锡东林,代师主持寺务。此寺为我国弥陀净土最早发源宝地,住持师第二代共同秉承先人遗愿,正在建造弥陀高大尊像,将让净土行人礼拜修福、消业,见闻共植净因。又两载(2005年),安法师对《大观》全文进行修订,次年再版流通。今天,《大观》第三版公开问世,安法师为读者计,又对前版全文立出“纯正”、“实用”和“简洁”三则准绳,精益求精,再次修订,从三十八万余言,精简到只留下精要法语二十余万字,使其内容更加尽善尽美。于章节间,配上相应插图,俾诸读者在领会义理同时,又获相应之形象概念,更多受益。各章节末,增有从悲心中流出之点精“按”语,示出最要之处,让读者更易一目了然精髓要义之所在,从而收获更大,实为难逢难得之《大观》也!伏愿广大同仁,开卷获益,信愿念佛,同生净土,幸甚,幸甚!谨序。 惭愧三宝弟子王新谨撰公历2008年6月吉日佛历2552年6月吉日 阿逸多!像这样一类具有大威德的菩萨,能够开显净宗以外种种佛教法门,由于没有听闻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有一亿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阿逸多!佛出兴于世间难;众生离八种障难身,也是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种力用、四无所畏,自在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自利利他之法,有辩才善能说法之人,对上述佛教深妙之法,也难以开示。阿逸多!善于宣说净土法门的人,不容易遇到;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固深切的信心,这类的善世良时也难遇到。所以我现在称性契理宣说念佛法门,你们信受修习,应当如佛的教敕而安住。阿逸多!我把这个净土妙法以及其余诸佛法,嘱咐给你,你应当如教修行,不可令此念佛法门灭没。像这样广大微妙的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举扬赞叹的,你们不可违逆佛的教敕而弃舍它。否则,你们将不能获得出离生死轮回的善利,业力所牵,将沉沦埋没在无明长夜之中,备受众多的危险困苦。所以我现今为你们作大嘱累,你应当传承弘扬念佛法门,令此法久住世间,永不消失。汝等应当精勤修行,随顺我的教诲,得获大利。【按】世尊将念佛法门殷重嘱累弥勒菩萨,证知弥勒下生成佛时,龙华三会必将宣说。贤劫千佛,亦复如是。佛佛相续,同一悲心,欲令度尽一切众生。一言三复,吾人当随顺佛教,作如来使,弘扬净土法门。穿越大千猛火求此法门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今此法门,付嘱于汝。应当爱乐修习,乃至经一昼夜,受持读诵,生希望心。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2)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3)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注释】(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2)大千世界: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即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教化的区域。(3)须臾:表短时间。《俱舍论》载:须臾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四十八分钟。【译文】阿逸多!所以告诉你及与会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以现今宣示的这个念佛法门,付嘱给你。你们应当经常爱乐修习念佛法门,乃至经于一昼夜,受持读诵此经,生愿往生心。在大众中,为他们演说开示。应当教令众生书写、执持这部经卷。对此微妙经卷,生导师想。阿逸多!所以菩萨摩诃萨,愿欲让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及希望要亲见彼西方净土广大庄严,摄受十方殊胜佛刹诸圆满依正功德者,应当生起大精进力,听闻此念佛法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炽猛的烈火,为了求此念佛法门,也将为法忘躯地穿过,不生退避屈服、谄媚虚伪之心。至心读诵、受持、书写这部无上经卷,乃至于短时间为其他众生开示、劝令其听闻,由闻信念佛法门故,不再生起忧愁悲恼。假设入大火中,也不应怀疑后悔。为什么呢?彼无量亿诸菩萨等,悉皆寻求这个甚深微妙的念佛法门,尊重听闻此法,随顺佛语,不生违背。所以你们应当寻求这个念佛法门。【按】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要穿过听闻念佛法门,足见净土法门利益众生弘深。有智慧者,轻身似尘,重法忘躯,获此妙法,顿超生死。吾人幸闻此法,应生大庆幸心,以此《无量寿经》及吾人出离生死险道之大导师故。世尊冥加,令选安养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1)。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2)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3)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释】(1)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四宝合成,耸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周围有八山、八海围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间)。山形腰细上阔。(2)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玛瑙、砗磲。(3)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译文】这时,释迦世尊放眉间白毫光,其光明呈紫磨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以此光明照摄他方刹土,周匝遍照摄归还住于佛的头顶(佛有无见顶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化为金色的光台,形状如须弥山,十方所有诸佛清净微妙的刹土,都在光台中显现,光台犹如彩色屏幕。有的国土,七种珍宝整合成就;又有国土,纯粹是洁净的莲华;又有国土,如自在天的宫殿;又有国土,如同明净晶莹的水晶镜。十方国土,全都在金台中了了映现。有这样无量诸佛刹土,庄严高显,燦然可观,佛神力加持,令韦提希见到。这时韦提希夫人恭敬禀白世尊:“世尊!这些佛土,虽然清净,都有光明,但我现今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唯愿世尊教我观察彼国庄严,契入正定正受的方法。”【按】韦提希夫人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释迦本师善巧方便,先将他方佛国一一显现于韦提希夫人眼前,任其自选。同时世尊神力加被,密遣韦提希夫人别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栖神之所,用作现在未来众生之究竟指归。劝父王行念佛三昧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1),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2)五逆(3),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4)。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观佛三昧经》【注释】(1)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2)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盗戒、大杀戒、大妄语戒。(3)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4)念佛三昧:或持名或观想所证得的正定正受。【译文】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出兴于世间,对众生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作法施利益,能除遣众生无明烦恼业障,开智慧眼,生到诸佛净刹,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佛身,若总相(观佛身全体),若别相(观佛身局部),无论所观的佛身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由此观佛的功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远脱离畜生、饿鬼、地狱的三途苦报,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就佛果。三者劝令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间神通妙用,解脱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宜从简易而究竟的法门入手,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按】佛陀历劫报亲恩,对父王必定会施设最胜的法门,足证念佛一法乃释尊对父王乃至对一切众生报恩大孝的妙法。 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妙法莲华经》【译文】如果释迦如来灭度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依经所说而起修行,在此娑婆世界业报身命终,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在莲华中的宝座之上。不再为贪欲所逼恼,也不再为瞋恚愚痴所逼恼,也不再为憍慢、嫉妒等垢病所逼恼,即获得菩萨种种神通无生法忍。【按】读诵受持法华经,能得往生极乐净土之益,读诵受持其他大乘方等经典,回向亦复如是。足证净土法门乃普门妙法,一切行门无不还入此法界。念佛往生,成就信心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於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马鸣《大乘起信论》【撰者】马鸣(公元100—160),传佛心印,为西天第十二祖,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籍,依大乘百部经,作《大乘起信论》,是一心二门,阐述大乘圆顿了义,倡导净土胜异方便,启悟后人良多。【译文】复次,已解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修信行的初学菩萨,住此娑婆秽土,止观力微,境缘粗恶,心生怯退脆弱,恐惧不能生生世世值遇诸佛菩萨,恐惧不能相续成就清净信心,由是生起疑虑欲退转者,应作如是观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悉皆证得大神通,遊化十方,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流浪三界险途苦厄的凡夫众生。作如是观念已,起心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名号。由于生起这样决定信心故,于此娑婆世界业报身命终,神识必得往生他方佛刹中,亲见所念的佛菩萨,得佛加被,成就清净信心,永离三界六趣。如净土经中说:若有具信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种种福德善根,回向愿往生,如是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常见阿弥陀佛,得佛加持,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佛果。【按】马鸣菩萨对此土心生怯弱,修习止观不能保其无退者,更示此念佛之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接引,往生净土,度脱佛心中之自身。诚为我等未法众生之导师。难行道与易行道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撰者】龙树菩萨:出生于公元二三世纪顷,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造论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在我国被推尊为八宗共祖。其《十住毗婆沙论》是约《华严经·十地品》经文之大意所作的诠释。【注释】(1)阿惟越致:意为不退转。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众生,不堕声闻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必至成佛之位。【译文】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如世间的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的行人,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蒙佛愿力,往生极乐。【按】龙树菩萨乃古印大乘佛法集大成者,其难行道(靠自力)与易行道(仗佛力)的判教,独具慧眼,深契佛心。昙鸾、道绰、善导等祖师传承此净宗心要,惠利震旦众生至深且巨。难行与易行之辨析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1)。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昙鸾《往生论注》【撰者】昙鸾大师(476-?):南北朝时代净土宗高僧。早年修习四论宗,后遇菩提流支授予《观经》,遂专精净业,修行瑞应甚多。临终蒙龙树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集众垂示:“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在大众念佛声中西向瞑目顿颡而往生。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注释】(1)正定之聚:三聚之一,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乃圆教初住以上者。【译文】恭谨地依据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示,菩萨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的意思是指:在五浊的世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无佛出现的时代,行者求不退转位,十分困难。这样的困难有多种,概述五点,以显示困难的含义:一、外道(佛教之外的各类宗教)表现出行善的外相,实则心外求道,不能解脱生死大患,淆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法;二、小乘行人(声闻)唯求自己解脱,对庄严净土、饶益众生,心不喜乐,障碍大慈悲;三、不持戒律的无赖恶人,破坏正法比丘殊胜清净的戒行;四、颠倒善恶因果,能毁坏正法比丘清净的梵行;五、只是靠自力断惑证真,无佛力加持。如此等等的困难事相,触目皆是。譬如陆路,用脚行走则辛苦。所谓易行道,只以信佛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乘托阿弥陀佛大愿威神力,便得以往生安养刹土。往生彼土后,得阿弥陀佛威神住持力加被,当即进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即是证入不退转位。譬如水路,搭乘大船则安乐。【按】昙鸾大师上承古印龙树、天亲二菩萨的净土血脉,下开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先河。本段所示自力难行道五种障难,衬托他力净土门之殊胜优越。有力地推动了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播扬。 能令声闻复生无上道心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1)入水,鱼蚌咸死;犀牛(2)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3)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昙鸾《往生论注》【注释】(1)鸩鸟: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杀人。(2)犀牛:体粗大,角是珍贵的药材,有凉血、解毒、清热的作用。传说燃犀角可使水中通明,显出真相。(3)五不思议:1)众生多少不可思议。2)业力果报不可思议。3)禅定力不可思议。4)龙力不可思议。5)佛法力不可思议。【译文】小乘声闻取证偏空涅槃,算来不应更能生长佛道的根芽。而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此类声闻生到西方净土,必定当以威神愿力令那些声闻生起求证佛果的无上道心。譬如鸩鸟进入水域,其中的鱼蚌全都死亡;犀牛入水以角触之,死去的鱼蚌又都复活。如此不应生还而得以生还,所以可称为奇特。但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能使小乘声闻复生大乘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了!【按】净土妙法具大不可思议威神作用,令定性声闻生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可谓起死回生。举一反三,念佛神妙力,何可胜举。广开净土之要门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1)。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2)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3),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4),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捨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善导《观经四帖疏》【撰者】善导大师(613-681):净宗二祖。著述有五部九卷,乃中国净宗教理集大成者。世传为阿弥陀佛化身。【注释】(1)门余八万四千:大乘佛法的正门是念佛求生净土之法,通途八万四千为门余。此乃善导大师独特的制教。(2)定散二门:定善门指前十三观,散善指净业三福与九品往生。(3)三贤十圣:圆教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指从初地到十地菩萨。(4)信外轻毛:轻毛任随风吹,忽东忽西,比喻心力劣弱而进退不定。十信位之外的凡夫,称信外轻毛,亦称毛道凡夫。【译文】(众生烦惑厚重,佛性无以显照,枉受轮转之苦)。故使大悲释尊由本垂迹施设教化,惊入三界火宅,遍洒佛法甘露,滋润众生干枯的心田,点燃智慧宝炬于无明长夜,令凡夫于沉迷暗梦中觉醒。……众生闻信佛法,依自心乐欲生起佛法的修行。门余八万四千,权渐之法与圆顿之法各称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时宜,随缘修行者皆蒙解脱生死之法益。然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对通途自力法门,难于明了悟证。虽然教化众生之法甚多,具缚凡夫无力遍学总持。幸遇韦提希夫人因儿子恶逆因缘,至诚向释尊请法:我今乐欲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唯愿释迦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成办往生净业。然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请法之缘,即广开往生净土之要门。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始终冥加显彰深妙奇特之弘愿。言释尊其要门之义,即此《观经》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定善即息止思虑以凝定心性修观想,散善即持戒止恶以修善。将此定散二行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言阿弥陀佛弘愿之义,如《无量寿经》说:一切或善或恶的凡夫,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悉皆乘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福慧功德力为增上缘得以成就。又佛由本垂迹,由实法开权法,随顺众生施化种种法门,密意弘深,真义难以晓知。三贤十圣的菩萨,亦无能窥探测量佛的智慧。何况我这十信外的轻毛凡夫,何能了达佛陀施设教法之宗旨归趣呢。只得仰信顺从释迦在此娑婆世界的发遣,虔感阿弥陀佛于极乐世界的迎接。弥陀呼唤,释迦发遣,吾辈凡夫岂能滞留三界而不去。唯可勤心奉持念佛法门,尽形寿修持,舍此业报秽身,往生彼土,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即可证得法性之常乐我净。【按】善导大师这段开示,精辟的昭示出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净宗正门之余的八万四千法门,难明难悟,无由遍揽,吾辈信外轻毛凡夫,仰唯两土世尊彼唤此遣,方可了生死成佛道。如是悲切教诲,我等将刻骨铭心,依教奉行。又释迦本尊演说的要门,始终贯摄着阿弥陀佛的弘愿。隐显互成,相得益彰。急救溺水之人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然而诸佛如来对一切苦难者施以大悲的救度,佛心偏急哀愍护念常沉没在生死苦海之中的众生,所以劝勉他们归投西方净土。这也如同溺水之人,急切地需要救助,以免其灭顶之灾;而站在岸堤的人(喻已破见思惑的圣者),何须急切救济呢?【按】净土法门,六字洪名,乃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如起死回生之妙丹,对重病垂死者,急需灌服。是故释迦弥陀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婆心悲切。我等垂死之凡夫,宜感恩戴德。约时被机,劝归净土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道绰《安乐集》【撰者】道绰大师(562-645):唐代净土宗高僧,早年修习讲演《大涅槃经》。后受玄中寺昙鸾和尚碑文所感,遂转入净土信仰。每日念佛七万声,专讲净土经典,倡导数小豆念佛,为唐代初期净土教开拓者。【译文】教法兴起的缘由,应观察时代特点与所被众生的根机,由此而劝令往生极乐净土。如果教法适合时代与行人根机,就容易修行,容易开悟;如果根机、教法与时代三者乖违,行人便难以修行,难以证入。所以《正法念经》说:“行人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宜,没有善巧方便,这叫做过失,不能利益众生。”什么原因呢?犹如钻湿木来求火,火终究得不到,因为湿木不是取火的时候;若折弯干燥的薪柴来寻觅水,水终究得不到,干柴中无水故。表明没有观察时机的智慧。以此推论,自力断惑证真的圣道门,现今时代难以悟证,一是由于佛陀灭度,已经很久;二是由于佛典理路深邃,凡夫悟解微浅。所以《大集月藏经》说:“在我的末法时代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没有一人能证道果。”当今正值末法,现是五浊恶世,这时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可以通入涅槃解脱之路。【按】道绰大师仰承龙树与昙鸾的判教思想,从末法时代与众生的根机特点,开示自力圣道门,难修难悟,佛力念佛门,易修易悟,是以倡导劝归净土,对后来的净土教门影响甚大。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此经所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捨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皈净土,莲华化生,捨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撰者】窥基(632—682)法相宗初祖,十七岁出家,禀性聪慧,奉敕为玄奘弟子,参与译经,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著述甚多。【译文】《佛说阿弥陀经》缘起之因由,为破遣三轮故。何谓三种轮?一为破无常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无常败坏,净土法门令众生觉悟极乐真常,舍弃秽土无常故,兴起此经。二为破不净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不净污秽故,净土法门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莲华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舍弃业报胎胞血肉之身,破除有情众生的不净。所居的极乐净土无诸污秽弊恶,即破除器世界的不净。为破不净轮故,兴起此经。三为破苦轮: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为种种苦难所逼迫,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解脱众苦故。释尊大悲为了破遣上述三种轮故,所以观察机缘成熟,称性宣说这部阿弥陀经。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1)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妙叶《念佛直指》【撰者】妙叶:明代高僧,精研天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述《念佛直指》,弘扬净土功著。【注释】(1)阴入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略称。十法界悉具阴入界三科。【译文】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普遍周满法界,普遍平等接引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身相,普遍等同法界,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令彼众生了悟佛的愿心,不令众生疑悔退转。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由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摄持。犹如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婴儿失却正念。父母钟爱儿女,只能止于一世,业报命终无以为继;而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因为这个义理,一切众生能在我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中,一称万德名号,即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是妙用,确实深有奥旨。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莲池《弥陀疏钞》 【撰者】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讳袾宏,杭州仁和人。中年出家,参禅有悟。后专修净土,广弘念佛法门,预知时至,安详往生。有《弥陀疏钞》、《竹窗随笔》等,流通于世,被推尊为净宗八祖。【译文】首先应当阐明佛法兴起因缘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回小乘心向大乘法,令其念佛求生净土

\

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不遭退堕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按】莲祖以华严义理境界诠释阿弥陀经,上述十大净土法门缘起,广大精微,直揭佛心愿力奥藏力用,吾人宜深体味,通身靠倒。三重大悲愍念末法众生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莲池《弥陀疏钞》【译文】所谓释迦本师以大悲心悯念末法众生,以一句弥陀名号作众生度过生死苦海的桥梁,其大意是说:释尊在人寿百岁时,出兴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此时已久经浊世(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更何况值此末法,正入斗争坚固时期,佛法日渐衰落,每况愈下。未来的时日(乃至人寿十岁的刀兵劫时),全都仰赖这部《阿弥陀经》的神力,救济劫难幸存的生命,这岂不是世尊以至极悲心,预先宣示济度的方法!概略言之,大悲愍念众生有三重涵义:一者佛在世时,悯念五浊恶世的众生,宣说一切世间极难信的净土法门,令有缘众生闻信发愿持名,疾超生死,这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日趋浅薄,罪障日渐深重,所以释尊宣说这部《阿弥陀经》,令未来所有的众生,虽然没有遇到佛世、见到释尊,但佛灭度了,

\

其教法仍存在于世,只要有信受念佛法门者,便可迅速超越生死,这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无量寿经》所说:“佛灭度后久远的时代,未来的世间,佛的经卷道法全都灭尽,那时,佛以神力加持,唯独留下这部《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属同部经,一为小本,一为大本),住在世间广度众生,直到法灭后一百年才灭没。”由此可知生死苦海恶浪滔天之际,净土法门尚能作为济运苦难众生的慈航,众生性天昏迷无明大夜之时,六字洪名还足以称为灼破暗冥的法炬,这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按】莲祖阐述的净宗十大因缘兴起的第一科,拈示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文,深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应体会佛祖的悲心,随顺佛语,死尽偷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几报答佛恩于万一。 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懃,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莲池《弥陀疏钞》【译文】所谓念佛法门作为救济世人最为紧急者,是说:末世的众生,六根暗钝,业障很深,解脱烦恼修习禅定,很难得到成就。所以释尊以大悲心宣演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仰靠佛力,截断生死急流。佛急救沉沦的众生,援手唯恐不及,所以不待启请而宣说。譬如有人(喻六道众生),突然患上险恶的溃疮,生命在呼吸间(喻众生生死轮回,无常迅速)。依照已有的良方,抓药炮制,程序繁多,延缓时日,没有等到药制成,病人或先已命终(喻其余法门,未易成就,功行未圆,无常已至)。现有已制成的良药,一入病人口中,就可活过来(喻念佛法门速超生死),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应该迅速给他。何须等待病人殷勤礼拜聘请,然后才给予治病的妙剂呢(喻如来大慈,即应速告,无须俟其殷勤启请)?佛救度众生,意思也是这样。【按】吾辈乃命在呼吸之危重病人,亟宜速服阿弥陀佛十劫以前研制而成的妙药——六字洪名,起死回生,顿证菩提。不说念佛法门,万古永同长夜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莲池《弥陀疏钞》【译文】这个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假若释迦如来不曾亲证也不慈悲宣说,那么娑婆世界万古永同长夜,最终没有一人能念佛生到极乐,所以释尊慨叹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释尊见到不信净土法门的人自暴自弃,能信此法者乃是善根深厚的有缘者,令一切众生杜绝悲伤自弃,而油然生起欣幸得闻此法。现今能信受净土法门者,全都是因释尊慈悲宣说而发起。即使现在听了不信,但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永将成为未来得度的道种。以折摄二门令起厌欣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净业斯成。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 ——莲池《弥陀疏钞》【译文】所谓激扬生死凡夫令其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心者,是说:因为诸众生无量劫以来,自性沉没迷失于无明烦恼中,甘心遭受轮回之苦,旷劫以来以至于今,不曾有丝毫的省觉惕厉,所以释尊宣示此娑婆实苦、安养极乐的真相,用以开出折伏与摄受二门,激活举扬,俾令众生生起欣极乐、厌娑婆之心。厌欣心既发,念佛往生的净业才能成就。于是释尊在无苦无乐之法性中,示苦示乐。以苦厄来折伏刚强众生,以乐境摄受行人。折伏则激荡其愚顽痴迷,而令生起厌离秽土心;摄受则扬除其松懈怠慢,而令生起欣乐净土心。欣厌心生起后,才能觉照到,曾长久地处在三界泥涂,现今才开始嫌其污秽;刚听闻净土胜妙,深心求愿往生。此土如大火聚,彼国乃清凉池,三界火宅炎烧逼恼众生,不得不回避此土而趋向彼土。世尊善巧方便救度众生,法尔自然应该如此施设。蒙佛护念不遭魔事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莲池《弥陀疏钞》【译文】所谓护持多诸障难的行人不遭受堕落者,是说:末法时期发心修行佛道,有诸多的障碍魔难,行人一旦亏失正见,当即陷入群魔邪见,难以自拔。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加被行人,令其在弥陀名号光明当中,不遭受魔事,因为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无时无刻不在护念行人故。所以使他们从初发心直至坐道场成菩提,自始至终,吉祥如意。名号正念自现,即智慧朗照精明,能念之心光与所念佛号之光明交融,一切天魔心魔,不能得便侵扰净业行人。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1),故不俟问,便自发起。——蕅益《阿弥陀经要解》【撰者】蕅益大师(1599-1655):讳智旭,号西有,净宗九祖。宗说俱通,归心净土。临终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一生著述宏富,其《弥陀要解》,印祖赞誉:“为自佛说此经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注释】(1)四益:即四悉檀利益。世界悉檀——欢喜益;为人悉檀——生善益;对治悉檀——灭恶益;第一义谛悉檀——入理益。【译文】净土妙门,但信愿执持弥陀名号,即得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速疾成佛。其事理因果,全属不可思议,非此界众生智力所能知能问,释尊乃自己宣说依报极乐世界与正报阿弥陀佛二种名字,以为《阿弥陀经》的发起序。又释尊以妙观察智洞见现前大众,应闻净土法门,而得四悉檀之益(第一,闻佛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国中有佛,现在说法,心生欢喜。第二,闻说欲生彼国,亲见弥陀,只要执持名号,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则知念佛即能生善。第三,依教专持名号,念念相续,而得灭除身口意三业之恶。第四,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实相第一义谛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乱。是谓四悉檀利益),是故释尊不等待弟子启问,便自发起。【按】蕅祖自述“名字位中真佛眼”,表证其见解与佛同齐。蕅祖深契佛心,昭示净土法门,无问自说,乃释尊以无尽大悲,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惠予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 释尊见此行此说此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秽土五浊恶世当中,现量亲证的无上正等菩提妙法。现在释尊以无尽大悲,将此果地妙觉,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授与我等浊恶凡夫。此念佛一法,乃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竟洞彻,不是九法界众生靠自力所能信奉理解的。……如果不是释尊本师来入娑婆世界浊恶世间,示现证得菩提,以一切种智、同体悲心,见证净土殊胜奇妙,修行念佛一法,并慈悲宣说这个念佛法门,那么我等众生怎么能听闻禀受如是妙法呢?【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乃释尊于菩提树下现量证悟的境界,亦是成佛之法。释尊以同体大慈悲心予以宣说,吾人如能信受,即是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信愿持名,当生了生死成佛道。直捷圆妙,无余无欠。蕅祖这一诠释可谓惊天动地,吾人不可草草读过。念佛乃法界缘起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1)。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2)。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蕅益《阿弥陀经要解》【注释】(1)拱极:如众星悉皆拱卫北斗星。(2)法界:指众生之心性,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译文】阿弥陀佛本从法身垂示十劫成佛之迹,必定与众生广结法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若世间出世间之功德利益,悉皆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横超生死,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胜尊隆,十方诸佛于本土同音赞叹宣说。释尊亦遍洒净宗甘露法雨,流入娑婆苦海众生的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如实相。所以十方诸佛万德慈尊,悉皆伸出广长舌相,钦承赞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皆拱卫阿弥陀佛,如众星悉皆拱北。十方无量菩萨亦皆愿生极乐,亲觐弥陀。当知众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必藉了因佛性之慧解与缘因佛性之修持,方能开启。了因之慧解与缘因之修持,即是全体法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是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极乐净土中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阿弥陀佛接受吾人忏悔,授他方菩萨成佛之记,予众生摩顶加持,垂金色手臂接引众生,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皆横遍十方,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互遍互融,事事无碍。故此念佛增上缘因,有大力用,得生净土,即名法界缘起正理。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1),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2),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蕅益《阿弥陀经要解》【注释】(1)多障有情:末法众生三障具足:一惑障(粗细烦恼之惑),二业障(有漏无漏之业),三报障(依惑业所感果报)。既具三障,故名多障有情。 (2)阿伽陀药:意谓万病总持,只此一个药方,遍疗一切身心疾病,且疗效极灵。【译文】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又是释尊观察众生根机成熟,无问自说,是彻底大慈之所加被摄持,能令末法时期多诸障难的众生,依这部经所示的念佛法门,带业往生,直捷登入不退转地。所以将来经法相继灭后,特留《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持名一法如阿伽陀药,能治众生一切身心烦恼疾病。念佛法门,绝诸对待,圆融无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华严》深奥之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秘密之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六度万行的指南,都不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按】华严全圆,法华纯圆,乃大乘无上圆教,而其奥藏秘髓悉不出净土法门之外,足证念佛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指归安养之三种原由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偏指归极乐者,略有三意: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无贵贱、无贤愚、无幼艾(1),皆知阿弥陀佛号,若有苦屈,启口发声,无不称其名者。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四十八宏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其国。盖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2)。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截流《净土警语》【撰者】截流大师(公元1628-1682):讳行策,净宗十祖。专修净业,倡兴莲社,发起三年精进佛七,垂范后世。【注释】(1)艾: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 (2)莲华藏海:又作莲华藏世界海,系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劫来所成就的清净庄严世界。其构造之宏丽、刹土之无量、众生之无数,佛力之神妙!悉皆不可思议。【译文】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无数,千经万论偏重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概略而言有三个意思:一者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缘故。无论贵人贱人、贤者愚夫、幼童老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如果遭逢苦厄屈辱,启口发声,没有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二者法藏比丘愿力殊胜故。摄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汇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起四十八宏深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安乐国。十方诸佛果地功德,虽然真实平等,但因地各自所发的誓愿力不同,果地自然摄受众生,无差别中却有差别。三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世界海。由一即一切相融互摄故,见阿弥陀佛即是见无量诸佛,生极乐刹土即是生十方无量刹土,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诸佛,即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因为诸佛所证法身不二故,众生与佛不二故,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不二故。 一代时教总一大念佛法门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1)、权实(2)、偏圆(3)、顿渐(4)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5),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彻悟《彻悟禅师语录》【撰者】彻悟大师(1741-1810)讳醒际,号梦东,净宗十二祖。早年精进参禅,彻悟心源。后纯提净土,专一念佛。临终预知时至,面西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手结弥陀印安详往生。众闻异香盈空。【注释】(1)半满:佛教中,以半字教喻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以满字教喻为大乘方等经典。(2)权实:权教,又作方便教。即佛随顺众生意,以方便权宜所施设的教门。实教,又称真实教,即佛随自意内证之实义而发挥的教法。(3)偏圆: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4)顿渐: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的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5)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和。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译文】这一个念佛法门,如天空普盖一切,似大地普擎万物,没有一人一法能出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一人一法不在念佛法门之中。总括佛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字教与满字教、权教与实教、偏教与圆教、顿教与渐教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圆满成就无上妙觉而已,岂非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总归为一大念佛法门耶?不仅宗门教下两大行门是一大念佛法门,就是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他们纵然不想念佛,还没有听到佛,但也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因为他们去来动静,悉皆仰承无量光寿之恩力,百姓每日承佛恩力却浑然不知。所谓一气默尔不言却含育万有之象,所有的众生何处谢绝这无私的庇佑?路两旁的桃华经风雨吹落地面后,过往的马蹄无可回避残落的华瓣。群星拱北,万水朝东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第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印光印光法师文钞》【撰者】印光大师(1861-1940):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净宗第十三祖。专修专弘净土,早证念佛三昧,以文字般若接引学人。道盛德隆,感人甚深。临终预知时至,面西端身正坐,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开示大众:“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译文】推原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所谓大事因缘,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直下成就佛果而已。但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如来施设的教法亦千差万别。因此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根机而演畅。法门之多虽然如同微尘恒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指归心性本元,全都契证即心自性。然在微尘恒河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相修持,便可全部彰显心性,上中下三根普被,利智钝愚全收,上上根的智者不能超越念佛的范围,下下根的愚夫也可进入净土领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容易而成功很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最能利益末法众生,径直出离五浊恶世的法门,没有比净土持名念佛更为殊胜超绝的。诚所谓九法界众生离了这个念佛法门,上不能圆满成就佛道;十方诸佛舍去这个念佛法门,下不能普遍利益众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西方;往圣前贤,人人趣向极乐。如同群星拱卫北斗,好似万水汇归东海。【按】印祖传承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家风,仰体佛心,善观时宜,了知净土念佛法门,深契末法众生之机,故一生不谈玄说妙,一味平实,专修专弘净土。一部文钞教化众生,功德无量。二、阿弥陀佛因地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1),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2),长跪合掌,以偈赞佛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佛说无量寿经》【注释】(1)沙门:意译勤息,为出家者之总称。亦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旨在出离生死,证涅槃佛果的出家修道者。(2)右绕三匝:右绕是表示礼敬的行道方式,三匝表身口意三业。【译文】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即燃灯佛)兴出于世间,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获证道果。度化众生的机缘完毕,乃取涅槃。次有如来,名号为光远佛(中间次第有五十三尊佛,兹略—注)……。如上五十三尊古佛,皆悉出兴于世间,度化众生,皆悉已过去。那时有一尊佛示现于世间,名世自在王如来。当时有一大国王,听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心开意解,法喜充满,发起无上菩提心。随即舍弃国土与王位,离俗出家,成为沙门,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非世间常人所能企及。他到世自在王如来处,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后,向佛禀白:“唯然,世尊!我已发无上菩提心,希望佛为我广为宣说经典法要,我当信奉,如法修行,摄取十方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的精华,用以速成超胜的净土。令我在世间快速圆成佛果,教化众生,使其出离生死系累,拔除种种勤苦的根本。”【按】追溯阿弥陀佛因地,一则表明阿弥陀佛乃以大国王出家的菩萨比丘,是历史人物,非神话臆造。二则表明阿弥陀佛于娑婆世界出家、发愿、成道。故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法缘。而五十三尊古佛在本土的应化,足证娑婆众生佛缘善根源远流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佛说无量寿经》【译文】愿我成就佛果时,与世自在王佛功德齐等无二。越过度脱生死急流,解脱一切烦恼系缚。行大布施对治悭贪,奉持戒律、忍辱、精进。安住禅定三昧,般若智慧最为珍贵。我誓愿成就佛道时,普遍平等地行持如此大愿。在众生一切恐惧中,作大安隐、大安乐的慰藉。【按】这是法藏比丘赞叹佛德时所发的菩提大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乃四十八愿之眼目。度尽阿鼻苦众生所有无边世界中,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不久俱成无上道。愿我精进恒决定,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发弘誓永不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译文】所有十方无边无数世界中,轮回生死苦海中的种种众生,冀愿疾速生到我的佛刹享受快乐,不久全都成就无上佛道。愿我精进不懈恒心决定,常运慈心拔济有情众生。度尽阿鼻地狱剧苦众生,所发的弘誓永不中断。【按】法藏菩萨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大悲誓愿,惊天动地。同体大悲,众生幸甚。具足五劫,思惟摄取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1)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佛说无量寿经》【注释】(1)二百一十亿:华藏世界中佛刹无量,共有二十重,其围绕刹数,即二百一十微尘数。故二百一十亿表十方无量国土。【译文】于是世自在王佛就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与恶的行业(说一切诸刹之能生因),国土的粗劣与胜妙(宣一切诸土所感之果),随法藏比丘的心愿,在广说刹土时,全都显现给他看。那时,法藏比丘听闻世间自在王佛所宣说的或严丽清净或浊恶污染的国土,全都亲眼看见,便舍去粗恶,摄取妙善,发起无上殊胜的四十八愿。其心湛然寂静,对一切法无所贪著。一切世间诸修行人,没有能比得上他寂照心行的。法藏比丘在长达五劫的时间内,思惟、拣择、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按】法藏菩萨于寂静处,以清净心思惟五大劫,摄取他方净土之精华,摒弃他方秽土之残缺,肇立四十八愿,用作构建西方极乐世界之蓝本。悲智双运,称合法性,诚乃法界甚难希有之能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提要】四十八愿乃净土宗核心眼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一者,摄法身愿(弥陀自证功德)。二者,摄净土愿(庄严依报)。三者,摄众生愿(令成熟善根,往生净土,疾速成佛)。四十八愿体现出法藏菩萨的大慈悲心,内蕴大乘佛教之奥藏秘髓,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之法藏纲宗,实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藏纲宗,净宗学人宜深心体究。第一 国中无三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此愿是令十方众生解除堕三恶道的恐惧,亦表证净宗带业往生的特质。第二 不复更生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1)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注释】(1)国中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此愿意指,往生者欲往他方刹土作上求下化的佛事,亦能保证不下三恶道。上述二愿乃大悲拔苦。第三 各得真金色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身上的颜色悉皆紫磨真金色,如果此愿不能成就,便不成佛。第四 形色无有好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形貌颜色悉皆庄严,没有美丑的差异,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五 生者皆得宿命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能够了知自己与他人多生多劫的宿命,最低限度也能知道百千亿亿劫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六 皆得天眼彻视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悉皆获得天眼通,最低限度也能见到百千亿亿诸佛刹土的事情始末,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七 皆得天耳彻听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悉皆获得天耳通,最低限度也能听闻到百千亿亿诸佛所说的法音,都能信受奉行,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八 皆得知他心念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悉皆获得他心智通,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亿亿诸佛国土众生心之所想,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九 皆得神足飞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皆能获得神足通,在一念的短时间内,最低限度也能飞行超过百千亿亿诸佛刹土,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能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计度执著,如果此愿不能成就,便不成佛。第十一 正定必至涅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悉能安住于大乘正定聚,必定能证到大乘涅槃佛果,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上述十一愿,是法藏菩萨以无缘大慈予以往生者涅槃自在常乐,恩赐果觉功德。业力凡夫,往生彼土,悉能如佛相好光明,六种神通,入大乘正聚等,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自他不二,诚语不虚。 第十二 光明遍照十方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光明无量无边,最低限度也要照百千亿亿佛刹,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三 寿命同佛永久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按】上述二愿乃法藏菩萨摄法身愿,以无量光寿收尽一切无量功德。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亦即一切众生本觉理体。【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寿命无有限量,最低限度也有百千亿亿劫的年寿,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四 声闻广多无量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1),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注释】(1)缘觉:在无佛之世,观照十二因缘法而觉悟者,又称辟支佛。【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声闻缘觉圣众,广多无量,乃至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众生,全都成为辟支佛,在百千劫的长时间中,共同来计算校量,也不能够知其数量。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五 寿命修短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寿命无有限量,唯除往生者的愿乐,在极乐本土的寿命长短,随心所欲。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六 国中无不善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里的天人,见不到恶的人、恶的事,乃至听闻不到不善的名称,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七 诸佛称名赞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会称扬赞叹我名号功德,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念佛往生法门,发起至诚真实心,至极信乐心,想要生到我的国土,深信切愿念佛,如是乃至只念十声佛号,都能生到我刹。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唯有造作五逆重罪,且又诽谤正法的众生除外。【按】此乃阿弥陀佛大愿之核心,只要信愿持名,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无条件的救度,彻底平等的慈悲。我等众生仰蒙佛恩,何能报答,唯有随顺佛敕,拌命归诚,矢志往生而已。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修行菩萨六度万行功德,真诚发愿,愿意生到我的刹土,临命终时,我即与观音、势至等菩萨大众,围绕显现在此念佛人面前,接引其往生,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法藏菩萨深知我等众生临命终时,迷惑颠倒之苦,启结此愿,以弥陀圣众现前,安慰引导众生,令其安稳自在往生。其慈念关顾,无微不至。东林祖庭启建48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即是彰显此愿功德。第二十 系念必得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众生闻信我的名号,便系念我国依正庄严,广修福德智慧,以此功德,至心回向,求生我的国土,便可如愿往生,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一 各具三十二相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悉皆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二 菩萨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佛土诸菩萨众,生到我的国土,究竟必定获证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位),唯除此菩萨曾经发过愿,要到他方世界作教化众生的佛事。此菩萨为救度众生,披上弘深誓愿的铠甲,积累六度万行的功德根本,度化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自在游化诸佛国土,修习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教化恒沙无量众生,使诸众生安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通途法门修因证果的位次,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之妙德。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净土法门乃疾速成佛之妙法,全由弥陀大愿为增上缘。有三愿凸显此文:(1)第十八愿,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出离三界轮转,无轮转故,所以得速成佛。(2)第十一愿,诸往生者,悉皆住大乘正定聚,必致圆成大乘佛果,无有退转之厄难,所以得速成佛。(3)此愿,一经往生,便得阿鞞跋致,在念不退中,顿然超越四十一位次,现前修习圆满普贤大愿,所以得速成佛。径中径又径,端赖佛愿力。第二十三 一时普供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悉能仰承佛的威神力,以种种供具飞行到他方世界,供养无量诸佛,在一斋食的短时间内,能分身遍至无数无量亿亿诸佛国土,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在十方诸佛前,显现因行果觉的福德之本,华香伎乐、缯盖幢幡等无量无数供养之具,悉能应念如意,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五 菩萨演一切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悉皆具有如佛般的胜妙智慧,皆能演说一切智,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六 菩萨得金刚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悉能获得如金刚力士那样坚固的身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七 万物悉皆殊特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及一切依报万物,悉皆庄严、清净、光明与华丽,外形、颜色殊胜奇特,其细微之美,神韵之妙,无能用语言来称叹,也不能用心思去测量。不唯凡夫众生,乃至具有天眼通的众生,也不能明了、辩说安养刹土的形色、庄严、光明等名相数目,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八 菩萨道树普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不唯久修的圣贤菩萨,乃至初发心功德薄少的菩萨,也能亲知亲见极乐世界中道场树的无量光明与颜色,及树高有四百万里,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二十九 受经普得智辩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若受持读诵经法,或对他人演说开示,悉能得到无碍辩才,开启自他智慧,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 智辩无有限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般若智慧与种种辨才,悉皆无可限量,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一 净国照见十方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清净无垢,在净土任一宝地上,都可照见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或清净或秽浊的相状,以及善恶业缘,众生容止行为等,就如同手持一面明净的镜子,照见自己的面像那样清楚明白。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极乐净土,广狭相容,一法含摄一切法,真乃高妙莫测之一真法界。第三十二 严饰超诸天人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从地面到虚空,有着无量的宫殿楼阁,还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四周布满众多的宝树,国土中所有一切万物,都以无数珍宝与妙香和合而成,香光颜色奇妙映饰,庄严华美,超胜天上人间所有庄严景观。其香弥漫普熏十方世界,他方世界的菩萨闻到宝香,都能自然地修习一佛乘的佛行。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三 蒙光触身获益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类别的众生,蒙我的光明照触其身体,悉能身心柔软,安适愉悦超胜天上人间的一切乐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四 皆得法忍总持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类别的众生,闻信我的名号,悉能获得菩萨无生法忍,证入诸多深妙总持,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五 信乐永离女身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到我的名字,欢喜信乐,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厌恶女身的污秽,如是信女寿终之后,便可转女成男,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以通途自力法门修行,须经一大阿僧祇劫,方可永离女身,而净土法门,闻信弥陀名号功德,即可转女成男,圆顿便捷。女众幸闻此愿,切莫错过!第三十六 常修梵行成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寿终之后,恒常修习清净离欲的梵行,直至成就佛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七 归依感动天人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信我的名字,五体投地,虔诚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对这样的念佛人,所有诸天及世间人民,无不恭敬护持。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若欲得衣服,随念衣服即时披上身,如同佛在世的时候,对那些善根深厚求出家的弟子,说一句善来比丘,袈裟便自然在身。无须人工裁剪、缝纫、捣染、洗濯等,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三十九 受乐同于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天人,所享受的身心快乐,如同见思烦恼断尽的阿罗汉的乐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 随意见诸佛国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随其心念,欲见十方无量庄严清净的佛土,应时悉能如愿,无论善根功德的深浅,悉能在七宝树中间,全都照见,其明晰度,就如同手持明镜,自睹自己的面相。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一 闻名诸根具足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生生世世,直到成佛,具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身心健全,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二 悉得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都能证入清净解脱三昧。安住在这样的念佛三昧中,在一念的短时间内,能分身无量,前往他方佛刹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虽广修供养,而不失寂定。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三 闻名生处尊贵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佛国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寿终之后,悉能出生在尊贵之家。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四 修行具足德本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欢喜踊跃,勤修菩萨六度万行,具足一切功德之本。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五 皆得三昧见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悉能证得普遍平等三昧。住在这念佛三昧中,直至成佛,中间恒常睹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六 自然得闻妙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菩萨,随其志愿想要听闻何种佛法,法尔自然地便能听闻到何种佛法。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七 即得不退转地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悉能即时获得不退转地,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第四十八 即得诸忍究竟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译文】设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悉能即得法益,直至获得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与第三无生法忍(由此三忍含摄诸多的自证功德),于诸佛法,皆能即时得到不退转地,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按】四十八愿由法藏菩萨从大慈、大悲、大智、大平等心所流现,乃建构西方极乐世界之蓝本,内蕴法界甚深奥秘,大畅诸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本怀。净业行人应常庄诵,以四十八愿作为自己发愿的参照系。虚空作证当满愿我若当证大菩提,如斯弘誓实圆满。愿动三千大千界,天众空中皆雨华。是时大地咸震动,天华鼓乐满虚空。并雨栴檀细末香,唱言未来当作佛。——《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译文】我若能当来证得大乘菩提佛果,如此四十八弘深誓愿真实圆满。祈愿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诸天大众在空中皆雨妙华。正祷愿时大地悉皆震动,天华天鼓天乐盈满虚空。同时洒下种种栴檀细末香,虚空唱言“未来当作佛。”【按】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称性发四十八大愿后,祈愿征信,至诚感通,佛力冥加,故呈现殊胜瑞应。虚空作证,定当作佛,诚为法界不可思议之胜事。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1)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2)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3),教人令行。——《佛说无量寿经》【注释】(1)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2)空无相无愿:又称三解脱门。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空便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便转名无愿。(3)六波罗蜜:即为六度。波罗蜜,到彼岸之意。六度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译文】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佛所,及诸天、魔(欲界主)、梵(色界主)、龙神等八部大众之中,宣说弘誓大愿。历时五劫建立四十八大愿后,始终心志专一,以万德融成妙土。所庄严修饰的佛国,恢廓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超胜诸佛刹,精妙无等伦。极乐净土始建终立,性体恒常,无有衰败变异之相。于不可思议旷大久远之时劫,法藏菩萨积累培植菩萨无量德行。自始自终,不生财色的欲觉,不起恼他的瞋觉,不动加害他人的害觉,内心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贪恋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忍耐逆境违缘,为饶益众生故,不计较一切痛苦。欲念淡薄,知足常乐,无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显发观照智慧,于一切法无有障碍,远离虚伪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语亲切。预先了知众生的心意,主动问讯,予以及时的帮助。为圆成菩提大愿,勇猛精进,无厌无倦。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悉能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大愿庄严,导引无量劫的大乘行持,以万行圆满弘愿,并将福慧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令其功德成就,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之法中。观一切法,本来寂灭,无作无起,诸法如同幻化。远离粗恶的言语,避免自己与他人的伤害;修习诚实善语,自利利人,他人和自己都得到善利。生生世世,捐弃国王之位,示现离俗出家,杜绝财产与女色。躬自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又能教令他人勤行六波罗蜜。【按】阿弥陀佛建立净土特别法门,其成就亦不离通途之戒定慧与菩萨六度万行。吾辈净业行人宜以圆融的知见,常随佛学。 上求下化,广结法缘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1)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2)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3)。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佛说无量寿经》【注释】(1)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登地以上的菩萨常示现欲界天的天主。(2)四事: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3)优钵罗华:译作青莲华。【译文】法藏菩萨称性发愿后,由愿导行,无量无尽旷大劫中,积功累德。在每一期出生的处所,随其心愿,自然有无量的珍宝之藏显发应现。以此财物布施摄受众生,教育化导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的佛道。法藏菩萨在十分久远的时间内,或示现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示现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示现为六欲天的天主乃至色界的大梵天王。在作如此种种身份的示现中,恒常以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此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的功德,不可称举述说。口中之气清香洁净,如同青莲华之香气。周身诸毛孔中,散发出旃檀香味。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相好殊胜微妙。其手恒常现出无有穷尽的珍宝,以及衣服、饮食、珍奇微妙的华香、缯、宝盖、幢幡等种种庄严之具。如此等奇妙之事,超越诸天人的福德。法藏菩萨于一切法都通达无碍,得大自在。彼国王即今阿弥陀佛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1),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彼时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恭敬供养宝藏如来。复经大臣宝海善知识劝勉发心,静处思惟七岁,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严,摄化众生。宝藏如来与授记,过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彼大臣宝海者,今释迦牟尼是。——《悲华经》【注释】(1)阿僧祇(qí):梵语,意为无数,无央数。阿僧祇劫,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时间单位。【译文】往昔过恒河沙等无央数劫,有佛世界名为删提岚。那时有个转轮圣王名为无诤念,恭敬供养宝藏如来。又经由大臣宝海善知识劝勉,发起无上菩提心。尔后静处思惟七年,发愿成佛时,国中种种依报正报,悉皆清净庄严,摄受教化众生。宝藏如来与无诤念王授记,经过恒河沙劫,在西方世界作佛,国土名叫安乐。那个国王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那个大臣宝海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按】阿弥陀佛在圆成大愿的过程中,应众生心,示现种种身份:或作比丘,或作法师,或作国王,或作太子,或作宰官等,上求下化,不疲不厌,与十方众生广结法缘。夫佛度众生,众生受教化,其间难易与浅深,总在于缘。我等众生,现今闻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悲喜交集,倾诚归命,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随行六道,与吾人深结法缘所致,我等宜知恩报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