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师,著述宏富,弟子汇编遗文题为《憨山老人梦游记》,因为大师文中提到:;三界梦宅,浮生如梦,逆顺苦乐,荣枯得失,乃梦中事,时其言也,乃纪梦中游历之境。;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吾人所居住的是欲界,指存有色欲和食欲的有情世界。大师告诉人们,生活是一场梦,世界就是我们梦里共同的家宅。所有的顺逆、苦乐、荣辱、得失,都只是梦里的情节。一般人在梦里,有人、事、时、地、物,心情也是起起伏伏,感觉很实在;但是一觉醒来,知道是黄粱一梦,很容易就把一切的喜怒哀乐抛在恼后。因此,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得失、是非也看作是梦境,就能体会经中所说;无住的道理。
五阴如幻 巧作佛事
憨山大师说:;一切众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无上菩提福慧庄严,皆以无我而至。众生误认有个;我存在,因而有了物、我两立,所有的是非、爱憎、喜怒,随之而生。由于认为身体、感受、想法、念头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眼前的境界与所有的情绪,也就变得非常真实。
每天早上醒来,只是从一个梦境换到另一个梦境。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紫柏大师认为这个偈子的意义,已经涵盖一切佛法的内容了。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认定的器官、组织、体液、体温等。分析之后,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我。而感受、想法和念头,都是因为外面的环境所引起的。例如,口渴时,喝水的念头生起了;喝完水,一切念头也都消失了。然而,我们何曾想过:;这些念头及感受是如何生起的?之后又去哪里了?;我的习惯,以及我喜欢的食物、服饰等,真的就代表我吗?;听到他人的称赞或责备,心中的无数感受,是别人给我的吗?感受只有自己有,似乎不是别人给的,但这些感受是真实不变的吗?如此分析之后,是否发现生活就像憨山大师所说的,如梦如幻?
虽知诸法幻化,但也不妨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憨山大师受到妙峰禅师的启发,契悟了;境由心生的道理,证入耳根圆通。其后,;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其修行之德,感得皇太后敕修海印寺。入京谢恩时,造成全城的轰动。之后久居山东,刚到的时候,当地人从未听闻佛法;离开时,三岁小孩也懂得念佛。无奈神宗皇帝的迁罪,一夕之间成了阶下囚,甚至被除去僧籍,流放充军。虽然失去了出家众的身分,仍然本着佛弟子的本分做事,甚至重修六祖曹溪祖庭。结束流放的生涯后,以近七十岁的高龄,重披僧服,十方学人闻风而至。
人法常空 实无缚脱
大师的一生,从显贵到没落,其坎坷不是人们能够想像的。假使不了知;人生如梦的道理,如何得以这样洒脱?因不忍众生在迷梦中受苦,所以来此一遭,以大慈悲心度化有缘。走完一生,留下修行的心得著作、得以续佛慧命的弟子,以及供人瞻仰的全身舍利,令末世众生起大信心。大师如同暗室中的蜡烛,燃烧自己,点亮我们的觉悟之路。
古德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虽是圣者的境界,却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在生活中学会触物起照,境界现前时,自问:;谁在高兴?谁在烦恼?我在哪里?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渐能看淡生活中的得失。久之回想一下,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自己还记得多少呢?又有多少如梦境一般,再也想不起来呢?
或许有人会问,这人生大梦何时能醒?就端看我们在梦中,如何不离世间又不着世间。藉由看清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本质,效法祖师的大慈悲心,从利益众生当中,看清无我的真相,才是真正的觉醒!
版权所有:华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