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有什么,不要有什么?佛教的五戒约束我们,不要乱杀、不要乱取、不要乱淫、不要乱说、不要乱吃,因为有五戒的‘不’,就会‘有’所得,例如不乱杀生就能长寿,不乱取就会得到法财,不乱淫就能家和,不乱说就有好名誉,不乱吃身体就能健康。此外,另有‘四不与四有’:
第一、遇事不惑有智:遇到事情,有明监之识,能洞察时事的变化,预知祸福休咎的洞察力,就是有智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当初自己的亲兄长被杀,若不是因隐忍不惑,得到刘玄帝的信任,怎能兴汉,继而以柔道得天下呢?所以我们在面临纷杂之事时,不能荒乱、迷惑,要用智能去处理。
第二、犯难不避有节:当一个人在穷途末路、艰难困苦的时候,‘居乱世能生死不改其守者’,犹如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都是坚强的意志力在支持着。像文天祥忠于南宋,虽为元军所俘,多番劝降,百般折磨,又被长期囚禁于潮湿阴暗的囚牢里,他只求速死而不屈,其从容就义的精神,为人间留下浩然的正气。这种危难之中不逃避的节操,受到后人无限的景仰。
第三、临财不私有廉:东汉时期的杨震,是明经博览的经学家,曾被誉为‘关西孔子’,他虽曾做过朝廷显赫的太尉官职,但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有一天,受他举荐任仕的学生王密前来拜见,临走前留下黄金十斤,杨震说:‘你知道我的为人,怎还这么做?’王密说:‘晚上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之后,只得惭愧的离开了。一个人面临这种状况,能没有私心,不想私取,不想侵吞,就是有廉洁的人格了。
第四、应付不疑有辩:我们在社会上立身处事,难免会遇上艰难的事情,更有甚者会面临性命交关之际,此时若能以禅定摄心,不慌不乱,不疑不惑的坚定立场,自能胸有成竹的化干戈为玉帛。好比蔺相如赴秦时,即是对自己的立场、言语有信心,展现无碍辩才,终能完璧归赵。
‘四不四有’就是:
第一、遇事不惑有智,
第二、犯难不避有节,
第三、临财不私有廉,
第四、应付不疑有辩。
版权所有:华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