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在线网

净空法师谈烦恼习气

发布时间:2019-11-05 10:03:12作者:华严经在线网

△ 凡夫自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熏习的都是感情,立时断掉,谈何容易!必须听经研教,慢慢熏习。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临命终时,对亲眷恩情不断,无法放下,难望超生善处。学道要少攀缘,断情不断慈悲心,增长菩提心,将世间意识断除,没有人情的牵累,没有物质的挂念,才有成就。

△ 烦恼是修道的障碍,对治的方法是念烦恼之种种性,而不要念烦恼之相。如常常想某某冤家对头给我气受, 越想越气,就是烦恼;如想与人好,对他有特殊的喜欢,也是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如如不动,果不动心,生死即了。

△ 烦恼即菩提,千万不要误会,必须建立在离世间上。如何离世间?世间是由分别执著而来,以转识成智说,前五识及第八识是随著第六七识而转,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著。无分别,第六识即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是人我执、法我执,不执著即转为平等性智。第六七识一转,因而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凡是帮助我们离开分别执著的即是佛法,如果是增加我们分别执著的即是魔。

△ 果报有苦有乐,苦乐二字是相对的。讲到真正的离苦得乐,见思烦恼断了才行,如果只是生天,天福享尽还是要受苦报。断见思惑不简单,要以圣教熏习。幸亏佛还告诉我们一个净土法门,只要有决心一定可以离开这个苦恼世界,往生净土;其他种种法门,都要断除见思惑才能修成。眼前世间上种种享受均不是真正的福报,大福报是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聪明人现在的财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临命终时不害病,预知时至,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这样今生才不白活。

△ 凡夫终日忙禄,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诵,妄念依然压倒正念;亦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随境而转,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此皆由於从来未曾摄念观心,从未於不著相及二边不著的道理体会了解,以致如此,实为可怜!至于现在工业社会,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顾如何赚钱,在功名事业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羡其能干,称誉备至,其实此种人最可怜悯。因其一心向外驰求,实与佛法根本教义背道而驰,纵能在今世富贵双全,岂能保持永久?辗转下劣乃必然之结果,可悲也矣!

△ 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在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管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税捐,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他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着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所公寓吗?

△ 何为自利?盖大庙,香火盛,四事供养无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断烦恼,证菩提,不求名闻利养是自利,古来出家人自称为贫僧,现在有大福报的出家人已经离开了正道。利他亦如是,应在道业上利他,帮助他成无上道。修行人幸勿错会自利利他的真实义。

△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身命尚可布施,还贪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为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做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供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心,失无惋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 我们为什么要生到这个世界来?佛说我们来是受果报的,因为多生来所造的业必须要受果报,因业而来,不得不来。还有一种人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教化众生而来。所以这个世界如同一个大监狱,里面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犯人,一种是管监狱的教导师。

△ 凡夫的五阴是业报,人身就是为酬业而来。前生造的业,这一生要受果报。既知是受报,对现前环境应泰然处之,逆来顺受,要心甘情愿地承受,且不能再造新业。所以佛给我们开示念佛法门,念佛与六道均不相应,仅与极乐世界相应。

△ 学佛不能自暴自弃。我们发菩提心,时时刻刻存心度化众生,那么当下就是菩萨,护法龙天都会在四周保护。菩提心增长了,烦恼自然就会减少;烦恼减少,自然得到清凉自在。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只要有七天的功夫,必会得到清凉自在,时间再长当然更好。

△ 吃亏上当心中要平净,不要起分别,吃一点小亏即念念不忘,斤斤计较,烦恼绝不会减轻,只有日日渐增长,苦海无边。须知因果通三世,没有凭空而来的吃亏上当,总有其来龙去脉的道理;自己万万不可欠他人债,一切债务无论是金钱债或人情债要尽速了结,因果丝毫不爽。

△ 佛光有三种人见不到:(1) 凡夫见不到。清凉大师特别加以注释,谓此指愚痴之凡夫见不到。(2) 知见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与佛无缘故见不到。(3) 佛门内,学佛而无深解者见不到。

△ 修道之人目的在续佛慧命,自己专心苦修,不拉拢信徒、沾染世法,不必怕没道粮,果真心在道上却没饭吃,韦陀菩萨要负责任。要相信佛语,最可靠的是佛而不是人。

△ 爱是大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之苦,均是受了爱的害,现在还不肯舍弃,真是愚痴!布施以修舍,佛经中有所谓;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

△ 家是贪爱束缚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无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来说,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的凑合,故不会受家庭的系缚。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爱与烦恼;明此理,要教导一家人深信佛法,净化家庭。

△ 学佛人若贪欲多必然妨碍道心,钱多会使道心不坚,因有牵挂必发生障碍。

△ 如环境许可,公私事务一概不作,放下万缘专门修行,这是一种福报。而为了家庭生活必须工作,亦未尝不可修行。作事与修行并无妨碍,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刚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属梦幻泡影,二十四小时都作如是观,就容易成就。

△ 我们供养父母,甘旨无缺是事相上的供养,如能成圣成贤,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养。供养佛,香花灯烛是事相上的供养,依教奉行乃是真供养。

△ 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想在最短期间内完成,因为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从前人跟老师学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众生无耐性,所以对小乘人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说多了恐怕学人退了道心;其实大乘经典说成佛要修无量劫。

\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吾人现正在梦中,醒觉过来,方知世事如幻。空华佛事,水月道场,连佛法都是假的,何况世间一切有为法。经论中说得清清楚楚,我们天天研究,但还是造罪业、起烦恼,其原因是没有进入佛菩萨的境界,所以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断烦恼的,如学佛而仍有烦恼,是与佛法背道而驰。

△ 迷悟之由,佛在经典中说得很清楚,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中除佛菩萨外,余皆在迷,不过迷有轻重,迷执之过失了解以后,即知为什么要学佛。有人说我心眼好就成了,何必学佛;又说各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劝人为善的,信什么教都可以,只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就行了。这些都是最大的错误,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他人。因为不学佛,永无得度的机缘,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若深入经藏,方知佛法除了世间人天乘之外,还有超凡入圣的出世大法,以求究竟解脱,顿超成佛。

△ 世间学问均不圆满,有利必有弊,佛法是有利无弊。人家同我们划界限,因为他是凡夫,我们不能对人家划界限,凡事不要太认真,对世间事淡一分即对佛法靠近一分,看十法界众生等无差别。劝人学佛可不能劝人断除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重在一个;觉字上,迷了就是世间法,觉了即是佛法。

△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佛法就是一个;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头就难了。

△ 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 佛看众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现,以凡夫的知见测佛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我们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萨、大善知识,则我们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当程度。

△ 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 学佛的人对一切事知道得 越少越好。多则分别心多;与一切人没有必要不必往来,保持自己的清净环境。

△ ;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地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 越能放下,越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缘,已悟者助其成熟。

△ 诸佛正法之总纲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共同的法印,以清净心断恶修善,天天做,但心里一概不染;如 越做越执著,烦恼越多,是未自净其意,与诸佛正教不相应。高级的佛法即在自净其意,心地清净即是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不为六尘所染。

△ 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

△ 马祖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直心,心无念头则平,起念即不平,常是永远保持着,即是道。

△ 因缘的定义是随缘不变,自然是不变不随缘,见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学的人依义不依语,文字依是言语,不要执著于文字上。方便语是不了义的,真实语是了义,以了义为体,以不了义为用,并不是不要不了义。如果在楞严会上明白用根不用识,确实能够入大乘圆初住菩萨的地位。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不要理会念头的善恶,只要一起念头就观察念头那里来的,如果念头没有了,再找它到那里去了,不念经,不研教,一切放下。后来因为人的根性迟钝,不易见功效,古来祖师遂想出来改为参话头,二六时中心就照在一句话上(如研究这一句话就错了),时间久了,舍万念而有一念,以一念止万念,功夫久了,即得到一心不乱;定能生慧,悟了以后再看经听经。现在人只是口头禅,禅是舍念,今日之下那里找这种人?研教的毛病是执著法,我们学佛随看随离,随听随舍,听经写笔记也是在言语文字上作活计,学活的不要学死的,重在悟处,不重在文字。

\

△ 舍识用根,舍识是把身心世界全舍掉,如不舍掉即用不上根。金刚经说破四相,不破尽,识如何能舍掉?第六意识的势力很大,人生一切行为都是第六识当家;对于经论深入研究之后,知道第六意识不是自己,是颠倒妄想,就有方法对付它。慢慢来,修学不可操之过急,免生障碍,逐步转变自己的境界。处处要觉,不要随著迷情;觉即不为外界动摇,能明了那是真、那是妄——六根根性是真,其余全是妄。依此修持,即可断惑证真。

△ 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即是把识去掉,用照的作用。本性中无分别,无执着,无念头,无量无边的法门均离不开此一原则。以有生有灭的识修,而想修到不生不灭的果,是不可能的事。不生不灭的灵性为一切法的主体,有体必有用,内六根、外六尘是相,相虽属幻而从来不断,因为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相也是不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有四圣六凡,因业而转,业作于心,一念之因虽微,其关系却极大;道场在心里面,一起心一动念即应起觉照,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能起观照,是第一等的修行。

△ 不变随缘,不变是本性,即虽触所缘而现万有,然其本体不变。随缘不变是佛菩萨的境界,大乘人修行的捷径,随一切缘,心中如如不动,心不随著转,有随缘动作而本性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万有,故曰随缘不变。不变不随缘,此二乘人之境界,不度众生,但求自度。随缘随变,六道凡夫之境界,随外面境界而内心即随之起变化。

△ 生死是有,涅槃是空,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谓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体,心境一如,智境无二。欲想证入法性理体,必须入无比三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烦恼障。

△ 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众生从来不觉;今虽发无上觉心,亦不过发觉初心,其夙来不觉的妄习,丝毫未除;若以为初发觉心时便见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发心人其下手处只在降伏,古德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