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经自利利人
说到读经,就是在齐声诵经。所谓「经」,即是佛所说的法要;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属于身口的行为规则;「论」则是佛弟子们对于佛法义理的思辨。读经可以令人生定、发慧;因之,在汉地,不论任何宗派都主张要诵经。即使是我个人所修学的禅宗,也不例外。
诸位知道禅宗是教外别传,一向不立文字。对于经典,禅门祖师常有惊人之语。如有一位禅师就曾表示:「佛经不过就是擦疮瘤的废纸!」药山惟俨禅师则把看佛经当作遮眼。有一次门下弟子问他:「既然不立文字,不需通过经典,请问师父看经作什么?」惟俨禅师答道:「我把它当遮眼的看!」这些妙语另有寓意,然而由此二例观来,禅门似乎惯于漠视经典。事实不然,禅宗非但重视经典,尤其特别偏重《楞伽经》和《金刚经》。刚才大家一起读诵的《心经》,也是禅门的日课之一。《金刚经》与禅宗颇有渊源。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人家诵《金刚经》而开悟的。所以,自己读了虽然不能当下开悟,还是有用;何况也有可能由你读了佛经而给别人开悟哩!
读经大约有四种方法:一是眼读,即默看而不出声音;二是朗诵;三是唱诵;四是持诵。一般讲「读经」,是指读完一本经书后,再去另阅其它经书。「持经」则不同,那是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反复读诵同一部经书。
二、读经的依据
然而读经、持经的依据何在呢?也许诸位不免有如此的疑惑。现在让我们就学术的观点来分析介绍。
在小乘经、律及原始佛典中不难看出,或读、或持、或诵佛经是一种共修的方法。如《中阿含经》卷五二的《周那经》两次提及:「于中若有比丘,持经、持律、持母者。」《十诵律》卷四:「若阿兰儿者与阿兰儿共,持律者与持律共,说法者与说法共,读修妒罗者与修妒罗共。」又《五分律》卷三云:「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乐静乐静共、诵修多罗诵修多罗共、持律持律共、法师法师共坐禅坐禅共。」这就说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需要会诵经或诵律。而且,读经是重要的三种修行方法之一。文中的修妒罗及修多罗,都是梵文的经典之意。
大乘的经律更进一步阐扬读经的功德与功能。如《法华经》里面所载的修行方法不胜枚举。但是这部共计二十八品的经书,却有十八品都在赞歎读经的功德。如卷六的〈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读经可以使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是《法华经》上提到的。还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的〈大辩才天品〉也记载说:「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读诵、书写、流布、如说修行是妙经王者,皆令速度生死大海,不退菩提。」菩提心不退,也就菩提果不退。
弘扬弥陀净土的有两部经典也曾提及持经的功德。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卷下亦云:「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另外,大乘的戒经也明白指出为亡者追荐,可以读大乘经律,如《梵网菩萨戒经》卷下:「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
在印度当时,读诵佛经,旨在解义及禅修。传到中国后,诵经逐渐演变为祈愿、回向之用。甚至有作为祈雨、禳灾、福国、佑民乃至除病解厄的。导致元朝以降,汉地有以诵经为职业的僧尼及俗众,这岂是佛陀的本意!
三、中日两国的读经修行方法
(一)读经的作用
读经的作用是什么呢?善导大师曾将经书譬喻作明镜,用来反观自心。他在《观无量寿经疏·序分义》里就说过:「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所以,我们读经的时候,要观照自己的言行乃至心念,是否有违佛陀的教化?若有违失之处,应当赶紧改过,依经书所说,如法修行。
(二)中国佛教的读经记录
中国佛教的僧俗四众,不论禅宗、净土宗、天台宗或华严宗等,无一不以读经为入门的必须方法。《法华经》卷四的〈法师品〉,即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为「五品法师」,以此五项修行者,可为法师。大乘经典里面常见赞歎读经功德的文字,意在鼓励四众弟子读经。因此,《阿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心经》、《维摩经》等,广为持诵(见《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弘赞法华传》、《华严经传记》、《金刚般若集验记》等书)。其中又以读诵《法华经》及《阿弥陀经》的人最多。
方才大家在念《心经》之时,我注意到有好几位同修不需要看经本。记得我还是小沙弥的时候,我师父就曾经要求我把《心经》先背起来。然后依次背《阿弥陀经》、《金刚经》和《法华经》。《法华经》有八万多字,我并没有全部背下来,但是那个背了的部分很管用。其实真正的持经,不能光用看的,最好能够熟记于心,把它背出来。不但经书需要会背,咒语也应该能倒背如流;这样子才可以随时随地持诵。中国的显教虽然有别于密宗,但是也诵各种咒语。长的如〈楞严咒〉、〈大悲咒〉,短的有十小咒、〈六字大明咒〉这些都是近数百年来中国禅僧每日必诵的。诵咒语时并不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但却一定要用「持」,而不仅是能读就好。
中国历代高僧中,颇不乏专门持经的修行人。他们的事迹散见于梁、唐、宋、明四代所编之《高僧传》。如《高僧传》卷一二,载有诵经者二十八人。《续高僧传》卷二八,计有读经者二十一人。《法苑珠林》卷一八也有四十一个例子。而《宋高僧传》卷二四、卷二五则收录了五十个专门诵经的出家人。《高僧传》中有一篇叙述华严宗的第四祖,说他在五台山修行之初,某天夜里听到隔壁僧人在诵《华严经》,他于是凝神静听,似乎只有一盏茶的工夫,八十卷的《华严经》已然诵毕。这是异乎寻常的事,因为《华严经》每卷有一万字左右,普通人即使能够日诵十卷,也需要足足八天才能诵满一部。
(三)日本佛教的读经方法
日本自从派遣入唐僧求经以来,一直到本世纪初,没有将佛经日语化,仍是完整的保留汉文经典,而且僧团诵经也是直接采用汉语发音。所以,日本人诵经十分辛苦。首先得要学会中国的吴音及汉音,然后才能读诵。因此,他们读汉文经典有两种方式:一是音读,即直接读吴音或汉音。二是训读,以汉语发音,照日文的意思来解读。一般说来,个人自习用训读,团体共修则用音读。诸位可以想见,日本人诵经,如同我们读陀罗尼咒一般,若不解义则茫然无绪。(有人问我,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某尊佛、菩萨所说的陀罗尼,即代表著那一尊佛或菩萨所有的功德和愿力。)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所读诵的都是十分浩瀚、繁长的大经。如《大般若经》、《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等。诸位要不要试试看,不读英文的佛经,而改以中文代之?这个不容易!所以,日本人这种读经的精神,令人敬佩。
不过,日本人音读佛经,又可分作四种。一是「真读」── 即全经逐字、逐音从头到尾读遍。二是「转读」──单只读经题,而不读经文,然后在念经题的时候,便一边快速地将经典一卷卷翻过去。此法又称为「略读」。这个读法很有趣,我在日本也见识过。有一次我到某个寺里去,听说当天要诵经,便问道:「今天要诵什么经啊?」他们说:「《华严经》!」我很诧异地说:「《华严经》这么长,一天诵得完吗?」想不到他们一致答说:「没问题!没问题!」原来,他们一面唱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面不停的一册接一册地翻书,所以,八十卷很快就翻完了。照这种特殊方式,即使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也难不倒他们。据我所知,这种读经法在西藏及汉地,尚未出现,只不知道韩国有没有类似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心读」。顾名思义,就是在心里默念。这种方法在中国十分普遍,便是不出声的默读。许多人在上洗手间的时候,不便出声诵经或称名;因为出声不恭敬,所以就在心里默默称诵。最后一种是配合身体动作的「色读」,亦称「体读」,有跪读和拜读。跪又分坐跪及长跪。日本人习惯坐跪,中国人则多长跪。集体念经的时候,则不分中、日,惯常配以各种法器,如大磬、引磬、铃、鼓、木鱼及钟等。而在巴利文或梵文、藏文流通之处,赞颂时也有乐器,读诵时就没有用到这些法器伴奏。
(四)佛教徒读经的方式
一人读经,多半专持同一部经。有人专持《华严经》,有人单诵《法华经》。这两部经的感应十分殊胜。曾经有人专门持诵《华严经》,结果感召天神来送供,餐餐都不需要去外面乞化。也有某位修行人诵了几千部的《法华经》,死后口中生出莲花来。这莫非是一种舌菌?莲花不是长自水中吗?怎会出现在死人的嘴里呢?不过,传记上确是如此记载的。
中国人习惯在诵经前先念「净口业真言」及「开经偈」。经文念完后,则念「补阙真言」和「回向偈」。有人念经的时候,妄念不断,最后就多诵几回补阙真言。西藏也有一套类似的咒语,用来忏悔补救念经时候,心念不能集中的过失。
在准备读经之前,先要洗手、漱口、整洁衣服,具备威仪。然后设经桌、供佛像,并奉上香花灯烛和饮食等供品。这样子就能够生出恭敬心。至于读经的姿势,则可因时间的长短而各有不同。短时间诵经通常是用站的或用跪的。在中国,佛教徒的早、晚课都是用站的。可以连续站两个小时。长时间读经则多半采坐姿;或用趺坐或用椅坐。南传及藏传以及日本读经,多用盘坐或跪坐。
有一种修行方法,是用拜读的。在中国,除了拜《法华经》,也有拜《华严经》或《金刚经》等的。在选定拜某一部经典之时,要先读诵流利,然后再从经首至经末,逐字、逐句、逐段、逐页地拜读。每念一个字,就做一个礼拜,同时须称念经中与会的佛菩萨名号。如「如是我闻」四字,读到「如」字就拜下去,然后边拜边唱:「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若是拜《华严经》的话,就改唱:「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这种方法我曾经修过。
日本有一个独尊《法华经》的〈方便品〉及〈寿量品〉的日莲宗,但他们光是唱念经题,而没有逐字礼拜。当你拜的时候,不可一味求快,而要恭敬从容。《法华经》拜完就是八万多拜。藏密的四加行里边,有一种加行要拜十万大礼拜。所以,拜完《法华经》也就是相当于一种的加行了。
四、读经的功能
读经的功能约略可分为六种。当然!法无定法,如果在座有人知道第七种,甚或更多,欢迎提出来讨论参考。
(一)读经是为明心
时时读经就象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无明就会减少。
(二)读经是为解义
每读一次经,就会对经典的玄文奥义多一分认识。依据中国的传统,师父在授经时,通常不解释意思,而只是要求你不断地去念。我做小和尚的时候,曾经请教过师父:「经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却说:「多读呀!多读几次就会懂的。别人告诉你的有限,自己熟读了,自然懂得更多。」当初我颇觉怀疑,现在却不由得不相信了。如今我把相同的答案告诉弟子,他们也同我当年一样,无法接受。甚且还会高声抗议:「为什么不先解释一下呢?还不懂得就读,有什么用。」
(三)读经是为修定
我教导学生,读经时要都摄六根,口里专意念诵,耳朵仔细倾听念出来的声音,不必去理会经文的意思。独自自修的时候,因为别无选择,只好自念自听。但是人多的时候,最好是听别人念出来的声音;不论是听群体合念的声音,或是某一个特定对象比较稳定顺畅的声音都好。听自己的声音很不容易得定。可惜凡夫往往执著于自己的声音。因此,读经还是跟多数人一起读比较好。请问诸位:刚才读《心经》的时候,是听自己的声音呢?还是听别人的?两者大概都有吧!
(四)读经是为弘法
我刚才开头的时候提到,六祖惠能大师因为听到人家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于言下豁然开悟。所以,读经的人自己不开悟没有关系,能够让别人开悟也很好。因此,你在诵经时,说不定真的有人听了你念经,引发善根。曾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原本是不信佛的,有一次在旅途中,枯坐船舱百般无聊,心里异常烦躁;后来,因为一位女士不断在旁诵经,他听了觉得受到安抚,一颗躁郁的心便逐渐安定下来。他自忖:「听到别人念经都这么好,自己来读岂不更佳?」后来就因为这个因缘,他也开始读经,终于变成了正信的三宝弟子。
(五)读经是为了护法
在大乘经典里面,多方提及,佛灭度之后,凡是有人受持读诵佛经,就等于佛住于世,此人居处即得十方诸佛及护法龙天护持。护持佛法仅是将佛经摆著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受持读诵。
(六)读经是为超度及祈福
不论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临命终时,亲友为亡者以做佛事来超度的功德。我们通常以诵经来超度亡者。我们的禅中心有一位西方人,一向只知参禅打坐,结果,他的一位挚友于去年过世了,他就来问我:「师父呀!我的朋友过世了,怎么办呢?可以用打坐来帮助他吗?」我告诉他:「你还是诵经吧!」因为这个关头,打坐不如诵经来得直接有利。
为亡者诵经的作用是什么?简单地说,是运用佛力,将已逝的人召回,让他来听经闻法,进而得以解脱。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转生,也无妨。因为在我们诵经时,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并且常有许多肉眼不见的无形众生在旁听闻,获得法益。因为这些众生得到法益,使得亡者有了功德;毕竟「经」是为他诵的。所以《梵网经》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解说大乘经律。能够使得死者及无形的众生同沾法益,发菩提心,将来共成佛道。
诵经可以超度新死亡灵,同样也可以追荐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因为死者可能早已转世了,不能来听经,但是替他诵经做佛事,帮他结其它众生的善缘,仍是不无助益。附带的,这里有两个观念请大家留意:第一,我们自己平常就要常常听经闻法,自求多福。不要等到死后才由别人来代劳。第二,经上说「三七日或七七日」,指的是从临终之日算起至二十一天或四十九天内,要尽快替死者做布施、设供、诵经、念佛号等的佛事,而不是叫你等到那时才做。
总之,诵经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资益亡人,可说是冥阳两利的事。一切众生,不论天、人、鬼神,乃至有灵的畜牲,凡是未出离三界的,都需要读经修行;这也正是我今天在此叼叼絮言的本意。
版权所有:华严经在线网